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引领数字时代,培养创新人才新篇章!

潍坊学院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类别
背景 新工科建设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核心问题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解决方案 构建“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实施体系 “模块化+案例化+常态化”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体系
实施单位 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响应国家战略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双导师协同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核心模块 具体 关键成果
标准引领·双师引导·项目引产 以国家标准、认证标准、行业标准为框架,与歌尔、浪潮等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组建5支“学术导师+企业导师”混编教学团队 培养 tie-in 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导师团队 由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聚焦学科基础与前沿理论,采用“理论讲授+科研反哺”模式 强化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企业导师团队 行业专家、技术总监组成,融入真实产业案例与项目流程 提升 students 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双导师联席会”制度,动态调整课程,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实现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三位一体课程实施体系 “模块化+案例化+常态化”三位一体架构 构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新路径
模块化教学 构建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分解为核心模块 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案例化教学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显著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常态化教学 建立“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拓展”的全周期学习模式 构建终身学习能力
应用成效 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联合培养69名双师型教师;开发38门模块化课程 承接企业横向课题56项,到账经费超800万元

双导师协同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计算机工程学院深入贯彻新工科建设理念,创新提出“标准引领、双师引导、项目引产”教学理念。学院与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组建5支“学术导师+企业导师”混编教学团队,覆盖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 *学术导师团队由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聚焦学科基础与前沿理论,采用“理论讲授+科研反哺”模式,强化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以《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学术导师团队深入讲解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核心技术原理,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 *企业导师团队由行业专家、技术总监组成,以真实产业案例为载体,将企业技术标准、项目流程及行业痛点融入教学。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中,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项目,全程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 学院建立“双导师联席会”制度,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确保教学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与校企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特色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和项目孵化机会。

  • *“三位一体”课程实施体系**以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协同合作为核心,架构“模块化+案例化+常态化”三位一体课程实施体系。
  • 模块化教学契合新工科“交叉融合”特点,构建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分解为数据分析、智能计算、系统开发等核心模块,通过“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创新实践”三级模块,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 案例化教学对接数字经济真实场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常态化教学构建终身学习能力,依托学校在线平台,建立“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拓展”的全周期学习模式,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快速迭代的需求。
  • 应用成效显著,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3年超95%。学院联合培养69名双师型教师,开发38门模块化课程,其中22门课程上线省级平台,6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通过共建省级软件特色学院、省级实习实践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技术前沿微课”资源库,确保教学与产业技术迭代同步。
    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双导师协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拓展合作生态,强化国际视野,推动资源共享,助力新工科教育普惠发展,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7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