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玄机:解锁中学文言文实词密码

通假字定义及判断依据

定义 判断依据
古代汉语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临时替代本字的现象 1. 字义在句中无法按本义解释
2. 存在读音相同/相近的替代关系

定义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临时替代本字的现象。在使用通假字时,所选用的替代字的读音必须与需要替代的字相同或相近。

判断依据

判断一个字是否为通假字,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

  • 字义在句中无法按本义解释:当某个字在句中的字义与其本义不符时,可能需要通过通假字来重新解释,以确保句意通顺合理。
  • 存在读音相同/相近的替代关系:需要考察是否存在另一个字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并且能够合理地解释句中的字义。
  • 注意事项

    在使用通假字时,需要注意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

  • 古今字:指一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具有的本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新的意义,形成古今字的关系。
  • 异体字:指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人”和“仁”,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同时存在,但字义和用法完全不同。
  • 通假字的使用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在阅读和理解时,需要通过上下文和相关语法规则进行准确判断。

    高频通假字分类汇总

    (一)必修课本经典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例句及出处(节选)
    早晨、提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捕捉拿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突然 “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否定回答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接纳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二)高考高频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高频考点 例句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孙膑》)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三)易混淆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 本字 说明
    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通”悦”,在”游说”中读shuì
    在”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中通”汝”,在”女子”中为本义
    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通”无”,在”逃亡”中为本义

    (四)易遗漏但重要的通假字补充

    (一)教材中隐蔽的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例句及出处(节选)
    赏赐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除草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依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紧急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经·采薇》)
    发誓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诗经·硕鼠》)
    旋转身 旋转落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二)高考冷门但考过的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真题例句 考点年份及地区
    “阳货欲见孔子,归孔子豚”(《论语》) 2021年浙江卷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2019年全国卷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齐桓晋文之事》) 2020年北京卷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2022年新课标卷
  • “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
  • *记忆技巧:繁体字「縣」与「懸」同源。
  • 3.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类型 定义 示例
    通假字 临时借用 “蚤”通”早”
    古今字 历时分化 “莫”(古字)→”暮”(今字)
    异体字 写法不同 “峯”与”峰”

    (六)学生常见误区及纠正

    误区一:将所有非常用义都归为通假

  • *错例:认为”走”(跑)是通假字(实为古今词义变化)。
  • *纠正方法:先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确认是否存在通假关系。
  • 误区二:忽略通假字的读音变化

  • *实例
  • “罢”通”疲”读pí
  • “女”通”汝”读rǔ
  • *需强调读音转换。
  • 误区三:混淆通假与词类活用

  • 通假:”弟子趣之”(”趣”通”趋”)
  • 活用:”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
  • *对比需注意区分。
  • (七)系统复习策略

    1. 三轮复习法

  • 第一轮:按课本单元通假字(必修1-5+选修文言文)。
  • 第二轮:按音序分类记忆(如A部:案→按;B部:罢→疲)。
  • 第三轮:真题实战训练(练判断+翻译题型)。
  • 2. 趣味记忆法

  • 成语联想
  • “拨乱反正”(”反”通”返”)
  • “受益匪浅”(”匪”通”非”)
  • 口诀记忆
  • “早蚤擒禽莫暮归,衡横罢疲要邀飞,说悦女汝慧惠回,古今通假要分清!”

    (八)模拟题示例(附解析)

  • *题目: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君子生非异也
    B. 赢粮而景从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令将军与臣有郤

  • *答案:C(”受”通”授”,其他:A”生”通”性”,B”景”通”影”,D”郤”通”隙”)
  • *解析思路:先排除三项明显通假(A/B/D);确认C项为”传授”义,属通假中的”反向替代”。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4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