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兀自崛起,中国足球却难堪大任,这面遮羞布还能撑多久?

口语化表达与信息

原文主题

  • 前国足徐亮关于苏超薪资的犀利言论引发讨论。
  • 询问:既然狗不踢,人是否就该如何。
  • 信息

    苏超薪资情况

  • 层级介绍
  • 主力球员
  • 替补球员
  • 青训新秀
  • 具体薪资
  • 主力:周薪300-400镑,税后月薪约合9000-12000元人民币。
  • 替补:周薪150镑,税后月薪约为6000元人民币以下。
  • 学徒:周薪3000元人民币就算不错。
  • 口语化表达
  • 苏超属于苏格兰第四级别,算半职业联赛。
  • 汇总

    球员层级 周薪(镑) 税后月薪(人民币) 口语化表达
    主力 300-400 9000-12000 主力球员薪资还算过得去。
    替补 150 低于6000 替补球员薪资就有点紧巴巴了。
    学徒 0 3000(保底都算高) 新秀就别梦想太高,3000块工资已经很不容易了。

    今日观点

  • 薪资高低都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
  • 足球圈里大家的收入情况确实不太一样。
  • 中超500万年薪与苏超1万块的对比分析

    1. 文章核心观点

  • 徐亮拿苏超年薪对比中超,认为中超高薪是吸引球员的关键,但忽视了两者环境的巨大差异。
  • 文章通过多角度对比,揭示中超高薪背后的荒诞与苏超的务实生存之道。
  • 强调足球发展需回归大众,而非资本游戏。
  • 2. 苏超与中超现状对比()

    对比项 苏格兰超级联赛 中超联赛
    职业球队数量 少,仅12支 俱乐部众多,曾有20+支
    球场容量 平均5000人,小 大部分10k+,但空场多
    年收入(折合人民币) 2000万以下 过去数亿,现锐减
    球员核心薪水 最高约1万人民币 过去顶尖者达千万级
    转播费收入 微乎其微,勉强维持 过去依赖地产资本推动
    青训体系 自给自足,无大赞助 依赖地产资本输入

    3. 核心论点解析

    3.1 中超高薪的泡沫本质

  • 地产驱动:2015-2019年中超疯狂烧钱,源于地产商的资金腾挪(如拉维奇4.3亿,奥斯卡2.4亿)。
  • 账面平衡:俱乐部亏损但母公司用土地差价、银行贷款维持高薪。
  • 现行现实:地产市革后,中超限薪,人均收入跌至90年代水平。
  • 3.2 中国足球的残酷现状

  • 注册球员对比
  • 国家 球员数量
    中国 7.3万
    日本 82万
    韩国 35万
    越南 12万
  • 青训投入:一线城市年费3-8万,职业队门槛50万,贫富差距拉大。
  • 职业化后果:富人圈子游戏(如徐亮原话:“穷人别进场”),无太多社会吸引力。
  • “狗都不踢的苏超,至少让普通人踢得起。”
  • “500万是泡沫尾款,是D头台。”
  • “先赢球,再谈钱——否则连狗都懒得理你!”
  • “让想踢球的人,先踢得起球。”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5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