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郭涛部署三大任务
一、调研背景
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郭涛近日围绕“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办好70周年校庆”三大任务,对学校20余个职能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作出专题部署。
二、任务部署
郭涛书记强调,要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以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和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突破口,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奋力书写国内先进、特色鲜明的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建设新篇章。
1. 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任务 | 具体要求 |
---|---|
目标 | 推动学校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子科技大学 |
主要举措 | 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
2. 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任务 | 具体要求 |
---|---|
目标 | 提升学校的学位授予权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
主要举措 | 完善博士点建设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研水平 |
3. 办好70周年校庆
任务 | 具体要求 |
---|---|
目标 | 通过校庆活动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
主要举措 | 策划系列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展示学校办学成果 |
三、实施要求
郭涛书记要求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三大任务顺利推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进展及学报发展目标
一、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意义与目标
项目 | |
---|---|
意义 | 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
目标 | 推动学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跃升;助推河南打造“1+2+4+N”目标任务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
核心指标 | 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
建设路径 | 对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指标;聚焦短板弱项;倒排工期,精准发力 |
郭涛强调,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是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河南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供给仍存在短板。筹建成功将全面推动学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跃升,有力助推河南打造“1+2+4+N”目标任务体系,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博士学位授权是衡量高校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尺,更是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原创成果的基础。郭涛要求,要对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指标,对照学校任务目标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倒排工期,精准发力,以获得博士授权单位推动学科生态全面升级、再上台阶。
二、中原工学院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筹备行动
时间节点 | 具体行动 |
---|---|
2023年5月底 | 撤销理学院,成立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2024年1月初 | 以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为依托,新组建6个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感知与仪器学院) |
2024年及以后 | 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新校区,拟占地约1578.47亩,总投资45亿元,总建筑面积67.44万平方米,2035年办学规模达35000人 |
为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2023年5月底,中原工学院撤销理学院,成立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24年1月初,中原工学院决定以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4个单位为依托,新组建了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感知与仪器学院等6个学院。中原工学院拟于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新校区,项目拟占地约1578.47亩,总投资45亿元,总建筑面积67.44万平方米,2035年办学规模达35000人。
三、中原工学院学报发展目标
目标 | 具体要求 |
---|---|
发展目标 | 巩固河南省一级期刊地位,力争入选工业技术类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领域核心期刊 |
特色定位 | 突出特色定位,契合学校发展大方向、最需要发展的学科要求;稳步推进学报从文理混合向综合类理工医学,再向电子技术类专业化特色化转变 |
办刊质量提升 | 利用校内学科、专业、团队、平台力量;加大组稿约稿;持续提升稿件质量和影响因子 |
长期目标 | 通过五年持续建设,让学报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办刊水平再上层次,全面融入学校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 |
为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校长夏元清强调,在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关键阶段,学报建设必须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围绕“质量立刊、特色强刊”,一要明确发展目标,巩固河南省一级期刊地位,力争入选工业技术类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领域核心期刊;二要突出特色定位,契合学校发展大方向、最需要发展的学科要求,稳步推进学报从文理混合向综合类理工医学,再向电子技术类专业化特色化转变;三要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利用好校内学科、专业、团队、平台力量,加大组稿约稿,持续提升稿件质量和影响因子。要通过五年持续建设,让学报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办刊水平再上层次,全面融入学校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