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ST MAN存在者》:当孤岛成为日常,音乐剧悍然解剖你我灵魂

音乐剧《THE LAST MAN存在者》中文版首演

中文版首演信息

项目
演出名称 《THE LAST MAN存在者》中文版
出品方 缪时客音乐剧
首演地点 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首演时间 8月8日起
作品改编自 韩国人气作品

剧情梗概

  • 冷光灯照射下,演员余思冉紧握对讲机嘶吼“有没有人听到”,暗示当代人普遍的孤独感。
  • 该剧以生存寓言的形式,探讨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 舞台表现力强,力求通过音乐与剧情的交织引发观众共鸣。
  • 一人一洞365天:以孤独叩问存在

    类别 关键信息
    标题 一人一洞365天:以孤独叩问存在
    演出形式 独角戏
    演员挑战 从恐惧到麻木、从挣扎到和解的全链条情感铺陈
    剧本润色 中文歌词译文配、中文剧本编剧黄子麟保留了“存在者”反复呼喊的留白
    导演解读 中方导演张长城解释“存在者”而非“幸存者”关乎状态而非结果
    哲学叩问 对“存在”的哲学叩问,让故事跳出了类型剧的窠臼
    五重演绎 五位演员轮演,勾勒出孤独的五种模样
    玩偶共生 演员与玩偶的共生关系,作为角色的情感寄托和自我投射
    直播镜头 舞台两侧悬挂的8块小屏幕实时转播“直播画面”,虚实交织设计
    中韩合作 韩方灯光设计、中方舞美本土化处理,增加文化对话厚度
    舞美设计 复刻原版铁架结构,门换成中式木格样式
    演出时间 8月8日至8月24日,上海大剧院

    详解

  • *独角戏的精髓
  • 余思冉的剖白道出独角戏的精髓——当舞台上只剩下“我”与孤独对峙,演员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细微的肢体颤动,都成了观众映照自我的镜子。中文歌词译文配、中文剧本编剧黄子麟在润色剧本时,刻意保留了“存在者”反复呼喊的留白。“那种无人回应的空旷,恰是都市人深夜独处时的常态。”

  • *哲学叩问
  • 为何译为“存在者”而非“幸存者”?中方导演张长城的解读耐人寻味:“‘幸存’指向结果,‘存在’关乎状态。在信息爆炸却心灵隔绝的当下,每个人都是精神上的‘存在者’,在各自的‘防空洞’里寻找意义。”

  • *五重演绎
  • 走进剧场的观众会发现,“存在者”从来不是同一个人。除了预演场的余思冉,还有丁辰西的坚韧、郭嘉轩的敏感、余镇鳌的隐忍、张博俊的脆弱,五位演员带着各自的生命体验,在舞台上勾勒出孤独的五种模样。这种多角色版本轮演的设计,让作品成为流动的人性实验室。

  • *玩偶共生
  • 更精妙的是演员与玩偶的共生关系。余思冉的玩偶带着iPad贴纸的俏皮,余镇鳌的玩偶复刻了高中老师的格子衬衫,郭嘉轩的骷髅玩偶则透着哥特式的疏离。这些由舞美设计师王石青母亲手工缝制的“伙伴”,既是角色的情感寄托,也是演员自我的投射。“玩偶是另一个‘我’,是不敢示人的脆弱面。”

  • *技术与文化的双重破壁
  • 舞台两侧悬挂的8块小屏幕,实时转播着演员手持手机的“直播画面”,剧场外的观众能同步观看,而场内观众则同时目睹“直播行为”与“直播”——这种虚实交织的设计,让“存在者”的孤独有了跨次元的共鸣。“当防空洞里的人试图通过屏幕连接世界,不正是我们对着手机寻找存在感的日常?”

  • *中韩合作与本土化处理
  • 中韩主创的联手,则让这部作品有了文化对话的厚度。韩方团队带来的灯光设计,用冷蓝与暖黄的骤变模拟心理温差;中方舞美在复刻原版铁架结构时,悄悄将门换成了中式木格样式。“一扇门的调整,让中文版有了故乡的温度。”

  • *演出时间与地点**
  • 从8月8日至8月24日,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存在者”们将日复一日地追问生存的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