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引发思考

电影
项目 |
描述 |
电影名称 |
南京照相馆 |
类型 |
历史抗战题材 |
核心主题 |
还原历史真相 |
争议性 |
引导观众直面历史沉重话题 |
拍摄特色 |
震撼人心的血腥画面 |
暴露问题 |
让观众身体与心理产生不适感 |
社会反应 |
获得正面评价 |
对比电影 |
与《731》电影的上映情况形成对比 |
公众态度 |
支持还原真相的态度 |
核心观点 |
历史真相应当被真实呈现 |
电影解析
这个暑期档《南京照相馆》的异军突起给历史抗战题材的电影打了一个样,话题再沉重,画面再”血腥”,这只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电影才更应该被还原和呈现给观众。《731》这部另类现象级电影却在争议声中走上了被某些人议论和抵制的道路,至今仍未如期上映。制作团队坚持还原真实,为此拍摄了许多让观众身体与心理都感觉不适应的片段,这样的创作态度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从电影的受众反馈来看,人们往往在谴责伤害的同时,更需要直面真相,这种审查制度下的创作困境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所有沉重的事物都能以另一种方式被呈现,何谈用沉默掩盖历史?
关于抗战题材电影中暴力镜头与适宜观看年龄的探讨

具体
这些惨绝人寰的杀人手段,都还原于历史影音档案,以及后来很多幸存者,包括那些丧尽天良的日本士兵的回忆录。但是,很多人在面对历史时,只强调一些表面上的感官体验,或者别有用心地借题发挥。这样的情况,《南京照相馆》里也出现过,但是导演为了能顺利过审,不得不做出了让步。在路演的时候,观众问刘昊然,片中的暴力镜头,小朋友能看吗?电影首映式上,已经有女性观众发了视频,说自己的6岁半女儿看了后“哇哇大哭”,很不舒服。刘昊然的回答很官方,他说导演已经尽量减少了暴力和血腥的镜头,还是担心一些小观众们没有勇气观看。这时,一向硬气的“大嫂”高叶接过话筒说,这部作品不适合全年龄段的作品,年龄小的观众可能会有不良反应。高叶很理性,也很客观,在票房、口碑、历史面前,她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尊重历史。“现在不适合看,但是电影与历史一直都在,可以长大了去看。”高叶不仅为《南京照相馆》正了名,也为同类型题材的《731》发了声。
讲述抗日历史的故事,要么拍出很残酷的影像,要么就学美国大片,拍出唯美的爱情与个人英雄主义。现在看来,《东极岛》就属于后者。为了避免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痛,导演改了赛道,换了风格。大牌明星的爱情、兄弟情交织在一起,家国情仇的味道就变淡了许多。如果说“少儿不宜”,那么《东极岛》里也有。日本人用刺刀捅死刚会走路的小孩子,活活被日本人烧死的老师,吴老大用衣服顶着被捅出来的肠子……如果没有这些镜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同胞所做的暴行就无法被真实展现,民族的共情就无从迸发。但是,《东极岛》的“少儿不宜”也仅限于此,没有再深、再残酷的镜头。再删减,就不叫抗日历史剧了,也无法还原真相了。
《南京照相馆》因尺度问题也被批评不少,但是很多父母还是带着孩子进了电影院。其实,想想“少儿不宜”有很多种。难道漫威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一个个残暴地厮杀,就不暴力和血腥?还有,小学生在看《名侦探柯南》《七龙珠》漫画时,那些有裸露的女性身体,还有一些很入骨的话语,孩子们不也是睁大眼睛看了吗?为什么,这时候家长不出来说抵制日本的动漫?少儿不宜,对待历史题材的作品,尤其是抗日的作品,都不应该不是借口。
其实,“少儿不宜”这几个字,在这个暑期档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戏台》宣传的海报上。为了保证六姨太与“真假霸王”的乌龙事件的戏剧效果,陈佩斯没有舍去“练嗓子”的一些意向型场景。前后加起来,也不过1分钟,但是整部影片就不得不写上“少儿不宜”。细想一下,这部有着多重讽刺意味的电影,讲规矩与气节,难道不适合孩子们学一下老祖宗的精神吗?这就是电影与艺术的矛盾之处。但是,我们相信陈佩斯是希望更多人能走进电影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还在形成的学生们。孩子去看《戏台》,家长应该讲给他们听的是项羽的英雄气概,还有唱京剧的艺术家如何把老祖宗的“绝活”保留到了今天。当外国人的洋枪洋炮打进来时,中国人是如何抵抗,宁死不屈维护民族尊严。中国人说的“精气神”,亘古不变。
再回到《731》上,它的画面比《南京照相馆》更加惨烈与血腥。但是,中国观众看了这些画面,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画面表面上,更多的是唤醒更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我们大人都能正确对待电影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情感与精神,也就能花时间给孩子们耐心讲解。任何电影,好的作品,都需要深度的思考与“咀嚼”,包括让孩子能正确理解民族仇恨和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方法。这些暴力是有两面性的,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从来不大人的问题,抗日电影也从来不是把孩子拒绝在门外。就像《东极岛》里被日本人放火烧死的乡村老师,他宁死不跪。他在熊熊大火中,高喊:“中国人不能再跪了!”最后,那句“《满江红》再来十遍,怒发冲冠……”镜头下是渔村里十几个孩子的流泪,他们也在心里默念着老师教的这首诗词。孩子,也需要铭记历史,他们也需要知道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历史是用来铭记与尊重的,不是用来恶意抹黑与抹杀的。历史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