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锐评杨幂新剧:身价跌落?娱乐圈格局生变!

杨幂新剧开播当晚,收视率冲破2.6%,平台热度逼近7000,然而在市场热度狂飙的背后,观众对她的议论却随之不断增加,关于扮相、关于声音、关于演技,即使官方下场为杨幂和她的新剧“站台”,但许多网友却显然依旧不愿买账,杨幂能打好这场“翻身仗”吗?难道她真的永远都会是“演谁都像演自己”吗?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外面的热度并不等于好评

不仅是娱乐圈,杨幂在时尚的圈子也已经泡了十多年,可这回要让观众相信她是一个没读过书、满手老茧的鲁南农妇,这个落差本身就足够打破印象,剧集开播当晚,电视机里外映照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风景线,剧中是裹着粗布衫、素面朝天的宁绣绣,一口磕磕绊绊的“俺”,剧外是酷云实时峰值冲破2.6%的收视率,以及爱奇艺短短五小时内逼近7000的热度。

连新华社都亲口为这份“烟火气”背书,说它是“家家有戏热闹开场”,然而市场热度狂飙的背后与观众真正的心服口服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在视觉上这条鸿沟就显而易见,“杨幂鼻梁反光”直接照出了这种割裂感。

当镜头扫过同剧组的秦海璐,她眼角的纹路清晰可见,写满了岁月故事,倪大红的脸庞更是风霜的印记,每一道沟壑都像是扎根土地的证明,可轮到杨幂时她的脸却显得格外光滑,有观众甚至怀疑是不是她的镜头被单独加了一层磨皮滤镜,这种“精致过头”的观感,让许多人瞬间出戏。

而声音成了横亘在她与角色间的另一重障碍,尽管我们知道她为这个角色提前苦练了鲁南方言,但许多观众指出她标志性的“气泡音”依旧顽固地黏在发音里,尤其是在与父亲对峙的激烈情绪戏中,那句含泪嘶吼的“俺没爹”听起来黏腻发涩,情绪的力道没能完全穿透出来,与老戏骨们字字千钧的台词功底相比,她的声音显得有些飘忽,完全没有代入感。

流量是优势、也是形象的固化

不过这场在外人看来准备略显仓促的转型背后却凝聚了她精心计算的投入,为了真正靠近这个角色,杨幂特意为戏增重了五公斤,也剪短了多年的长发,力求从外形上抹去那些“星味”,这份努力并非没有收到回报,有网友评价她“气血特足,浑身都是生命力”,成功摆脱了以往荧幕上那种病态的纤瘦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力的蓬勃。

她也确实为我们奉献了近年来最用力、也最具层次的表演,当宁绣绣的人生急转直下,被亲爹放弃、被未婚夫家抛弃时,杨幂的表演呈现出一种破碎感,让人跟着心疼,尤其是雪地里那场戏,泪水混着雪花一起滚落,她的眼神从最初的震惊一步步转变为怨恨,最终化作刻骨的决绝,情绪的递进清晰可辨。

这至少证明了她的决心,观众是宽容的,他们或许会挑剔她的口音,抱怨她的皮肤质感,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否认这份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这份勇气本身就已胜过了许多仍在偶像包袱里打转、不敢迈出一步的同行。

杨幂如今的困境深深根植于她太过成功的过去,她并非一夜成名,早在4岁就客串了《唐明皇》,之后《神雕侠侣》里灵气逼人的郭襄也让她小有名气,直到《宫锁心玉》的洛晴川才让她一夜之间站上流量之巅,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巷,紧接着的《小时代》系列,尽管争议巨大却以惊人的票房成绩彻底为她焊死了“流量女王”的标签,让她成为一个内娱时代的符号。

流量带来的是无法想象的红利,最巅峰时她手握二十多个高端代言,是奢侈品秀场的常客,更是眼光毒辣的女老板,一手捧红了迪丽热巴等一众艺人,但硬币的另一面,流量也成了她的“原罪”,固化了观众对她的认知,渐渐地人们开始吐槽她的表演模式化,演什么都像她自己。

这是“必须”抓住的机会

她不是没有尝试转型,去年的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本被外界看作是她破局的关键之作,谁知刚开播就被批“演技没进步”,口碑迅速翻车让她再陷尴尬,这种反复的挫败感无疑加剧了她作为演员的焦虑。

更让她无法安枕的是同行的纷纷突围,同样是85后女星,赵丽颖凭借一部《风吹半夏》拿奖拿到手软,彻底转型成功,唐嫣也借一部《繁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重回观众视线,当竞争者们一个个在正剧领域站稳脚跟、口碑逆袭时,杨幂如果还在仙侠偶像剧里打转,无疑会被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彻底抛下。

于是《生万物》成了杨幂的一场不能输的战役,一次实实在在的背水一战,能拿下央视八套黄金档的年代剧主角这本身就说明她的资源并未降级,反而在向主流正剧领域加速靠拢,要知道央视的选角向来严苛,能拿到宁绣绣这个沉甸甸的角色是业内给予她的一次重要机会,一个证明自己不止有流量、更是个好演员的信号。

这部剧的成败可能直接关系到杨幂未来的行业地位和话语权,如果《生万物》能成功,她就能撕掉那些固化的标签,拓宽自己的戏路,向真正的实力派迈进,如果再次失败,她可能会被更深地困在流量的牢笼里,她太需要一个有分量的角色,去堵住那些说她“演技毫无长进”的悠悠之口。

杨幂的故事动人之处或许已不再仅仅在于她还能红多久,而在于她红了这么久,在巨大的争议漩涡里,依然选择挣扎着向前,未来宁绣绣这个角色能否真正成为她的“风吹半夏”或“繁花”尚是未知数,但这份在风浪里站了二十年,依旧选择迎头而上、敢于将自己抛入争议漩涡的韧性,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复制的姿态。

信息来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6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