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定档引争议:公映遭骂,究竟还要几代背锅?

《南京照相馆》票房口碑双赢,《731》定档一波三折引人关注

电影名称 票房与口碑 定档情况 事件
南京照相馆 双赢 已定档 票房口碑俱佳,激起全民热血
731 未映先爆 定档失约 遭180万封举报信“围攻”,央视力挺定档
重新定档 央视力挺后热搜登顶,观众以为即将上映

同样是反映侵华日军暴行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赢,并且成功激起了全民热血。而另一部未映先爆的《731》,却经历了一波三折。这部电影的定档过程充满了波折,先是定档失约,接着又遭遇了180万封举报信的“围攻”。尽管如此,央视刚刚力挺,《731》重新定档,并且登上热搜榜,让观众以为真相就要上大银幕了。然而,仅仅过去两天,就出现了让人恶心的情景。

电影上映风波与三大延期原因分析

原因类别 具体表现
原因一 网暴与“信息绞杀”
– 评论区充斥“吓到小孩”、“血腥暴力”、“破坏中日友好”话术
– 导演赵林山十年前作品被翻出差评攻击
– “勿忘国耻”等正面评论被批量删除
– 类似事件参考:《南京照相馆》的抵制,《战狼2》的“吃爱国红利”指责,《金陵十三钗》的“物化女性”争议
原因二 日本势力的明暗操作
– 日本外务省递交23条抗议要求,建议改名
– “停止历史歪曲”请愿获8.3万人签字
– 180万条举报中60%IP来自东京
– 石井四郎孙子公开宣称“细菌战是中国人的编造”
– 日本自己拍摄的《731部队》纪录片避重就轻
原因三 市场规则不再中立与“内部消化”
– 《南京照相馆》票房成绩好但遇挫折
– 《731》因“未取得龙标”被影院“0排片”
– 资本方、院线、平台对《731》的“冷处理”
– 拍摄投入:11年时间、243稿改写、8000页史料查阅、423小时观看日军供述录像、1:1复刻“四方楼”
– 导演赵林山宣言:“我不是来拍电影的,我是来存档的”
– 豆瓣“想看”人数超过600万
– 央视新闻定档9月1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同步转发
– 9月18日定档的特殊意义(防空警报日)
– 幸存者王亦兵:“我以为,我活不到那一天”
– 36种实验画面处理为黑白、60%画面删减但保留“人体实验”字眼
– 精神攻击:暗网剧本攻击、匿名威胁电话、干扰剧组拍摄
– 日本IP发言与日本右翼观点一致
– 曹树基言论:“没有证据证明日本人用华人做人体实验”
– 网友反应:“所以你是觉得日本输了,所以他们的罪不能算?”
– 人民日报表态:“历史不能忘记,更不能被歪曲”
– 民间呼声:“真正该被抵制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那些希望我们遗忘的人”

详细说明

《731》电影的上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先是延期,后有大规模的舆论攻击。这背后至少有三大原因:网暴与“信息绞杀”、日本势力的明暗操作、市场规则不再中立。

一、“举报狂魔”上线,瞄准爱国情绪下手

《731》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就被网暴,《血腥暴力”、“破坏中日友好”、“吓到小孩”等话术如模板般刷屏。导演赵林山的十年前的旧作品也被翻出来差评,同时大量正面评论被删除。这看似针对作品的讨论,实则是精心策划的“信息绞杀”,目的是阻止电影上映。这种手法类似对《南京照相馆》导演的攻击,以及对《战狼2》的“吃爱国红利”批判,甚至包括对张艺谋《金陵十三钗》的历史扭曲指责。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阻止中国人记住历史。

二、日本势力出招,明面抗议,暗中操盘

日本方面的干预是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日本外务省递交了强烈的抗议要求,还有网上发起的请愿。令人震惊的是,多数举报IP来自东京。更关键的是,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的孙子公开否认罪行,企图将历史抹平。日本方面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也只挑轻怕重,全面洗白。他们最怕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揭露真相。

三、市场规则不再中立,谁在扼杀“沉默的良心”

除了外敌的阻挡,市场机制也在发挥作用。《731》一度因“未取得龙标”被多家影院拒绝播放,导致资本方、院线、平台全部不支持。导演团队花了11年时间、查阅了8000页史料才完成电影,他们认为不是蹭热度,而是履行对历史的最低坚持。但资本遵循“娱乐至死”的原则,选择冷处理严肃历史题材。官方终于出手,央视新闻定档9月1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应声转发。这一行动不仅确认电影公映,更是一种对“删历史行动”的反击。电影成了历史解释权争夺战的试金石,而民间舆论也坚决支持铭记历史。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