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毕业生分配与参军经历

1968年毕业生分配背景
项目 |
描述 |
时间背景 |
1968年 |
毕业生情况 |
六六届毕业生,因历史原因无法升读高中及中专 |
已分配同学 |
班级内已有部分同学分配至工厂工作 |
个人理想 |
渴望成为解放军战士 |
部队招兵情况 |
部队面向学校招收女兵,共提供11个名额 |
参军选拔过程
项目 |
描述 |
学校决定 |
因每班11名学生,决定每班选拔2名女生参加体检 |
被选学生 |
我与张淑玲两名女生 |
核心事件 |
学校通过班级选拔机制确定参军候选人 |
事件意义
1968年,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毕业生面临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选择,部分学生通过参军路径实现了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的结合,体现了当时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的高度统一。班级内部选拔机制也反映了资源分配的集体化特点。
姓名 |
体检结果 |
我 |
近视眼、鼻中隔弯曲 |
张淑玲 |
胸膜炎后遗症 |
兵团招募情况

招募者 |
身份 |
苗长青 |
勤得利农场退伍军人 |
宋大夫 |
三师二十七团团部医院外科主任 |
招募演讲
演讲者 |
主要 |
苗长青 |
讲述勤得利农场历史、发展、未来,鼓励青年到边疆建设 |
同学们反应
|
同学们反应 |
勤得利农场介绍 |
逐渐安静下来,认真听起来 |
首长故事 |
笑声四起,注意力集中 |
报名决定
同学 |
决定Contents |
我、张淑玲、陶常生 |
决定去报名,到兵团作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
报名过程中的插曲

场景 |
事件 |
天安门路口 |
我骑车驮着陶常生,被警察示意停下,陶常生跳车摔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