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19日 公社小学调查纪实
时间 | 天气 | 活动 | 发现情况 |
---|---|---|---|
1973年9月19日 | 雨转晴 | 调查公社小学 | 三间教室,正中教室屋脊通天大亮,泥水成氹,学生赤脚听课 |
白天 | 空 | 前往公社附近村子转转 | 发现破茅屋里传出读书声,向导称公社小学开学 |
空 | 团组织调查少年工作 | 公社小学条件艰苦,教室环境差 |
详情
1973年9月19日,一个雨转晴的周三,我们在白天前往公社附近的村子进行走访。在转转过程中,有栋破茅屋里传出一阵阵读书声,当地的向导告诉我们:公社小学开学了!作为共青团组织,调查少年工作是我们的任务之一,于是我们前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感到震惊。这里有所谓的三间教室,但正中那间教室的屋脊通天大亮,显然有着严重的破损问题。教室内更是泥水成氹,学生们为了能够听课,不得不挽着裤腿、打着赤脚。
这种教学条件确实令人不可思议,也暴露出了当时农村教育设施匮乏的现实。
陪我们去的青年干部与“三改”常修队员座谈会
类别 | |
---|---|
青年干部评价 | 黄老师负责,将学生团拢开学;其他学校工作组后没有好好上课,开学即放假革命;社员(农民)更老实 |
田野踏勘情况 | 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30余度陡坡上建石坎梯田;活土填入梯田 |
实干精神体现 | 搬石坎认真;砌成400余米;共用时及成效 |
座谈会目的 | 总结推广经验;表彰改天换地精神;多面表彰(党、团、妇、农、民兵) |
领导小组构成 | 党小组长、团小组长、民兵连长、妇女组长 |
多方面表彰材料 | “多用经验”可应付上级党、团、妇、农、民兵等多方面表彰 |
详情
青年干部评价:
陪我们去的青年干部表示,目前当地还算好,黄老师非常负责,成功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学。相较于其他学校,工作组进入后就很少好好上课,开学没几天就放假搞革命,导致无人敢管。他认为农民更加老实。
田野踏勘情况:
通过田野踏勘,我们看到这里的农业学大寨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但在30几度的陡坡上,建设了一条条认真的石坎,梯田内已经填上了活土。这两位对此表示敬佩,连连称赞这种实干精神。
为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表彰他们改天换地的精神,我们决定在那里召开一次座谈会。根据公社安排,当晚我们在柿树大队的重新生产队召开了“‘三改’常修队员座谈会”。三改包括:坡改梯、瘦改肥、土改田。在当地,主要进行了前两项改革,由于河流地势较低,还没开始土改田。会上主要听取他们坡改梯的经验。
常修队领导小组:
这个“常修队”由党小组长、团小组长、民兵连长、妇女组长组成领导小组。他们在多方努力下,排除干扰,逐步修改计划、完善制度,坚持在春种、夏管、秋收之外的时间砌石坎。当时,他们已经砌成了400余米,平均2米高,50公分厚的石坎。
座谈会目的:
这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当地总结出一份“多用经验”,以便应对上级党、团、妇、农、民兵等多方面的表彰材料。通过这次总结,使那里成为一个大寨式的综合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