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改革遇阻,“风向”亟待纠偏提纲为要

2019年教育部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1. 发布新闻

部署时间

2019年12月初

组织单位

教育部

2. 改革思路

推进方式

  • 试点先行
  • 示范引领
  • 以点带面
  • 稳步推进
  • 3. 已实施省份

    省份数量 省份数量具体数值
    23个

    4. 改革氛围

    氛围状态

    改革氛围逐渐形成

    5. 后续推进措施

    政策指导

  • 大力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 指导各地深化探索
  • 督导推动

  • 强化督导推动
  • 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情况分析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

    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部署,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已于2020年全国全面推广,并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获得正式确认。

    改革目标

  • 统一管理: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师。
  • 强制流动:定期强制流动教师到县域内不同学校工作。
  • 改变身份:将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
  • 教育均衡: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 二、主要实施方式

    1. 三轮竞聘上岗

  • 实施情况:部分地方通过三轮竞聘实现双向选择。
  • 问题:落聘教师被强制流动到薄弱学校,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
  • 2. 强制性交流轮换

  • 实施情况:行政手段强制执行,教师任教满一定年限必须轮换学校。
  • 问题:强制性可能导致优秀教师流失,产生矛盾。
  • 3. 主动申请交流轮换

  • 实施情况:给予上调一级工资和年度考核加六分的激励手段。
  • 问题:难以保证申请到的都是薄弱学校,实际效果有限。
  • 4. 教学成绩末位淘汰

  • 实施情况:以教学成绩为主要竞聘依据。
  • 问题:可能导致教师为追求成绩而增加学生负担,与“减负”目标矛盾。
  • 5. 竞聘演讲会

  • 实施情况:在综合考核中添加竞聘演讲环节。
  • 问题:演讲普遍化,无法有效识别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 三、改革偏差及建议

    改革偏差

  • 实际流向与均衡目标背离。
  • 教师身份从“系统人”变“流动人”但效果未达预期。
  • 多种实施方式均有明显缺陷。
  • 建议

    教育部应尽快发布具体实施指导意见,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改革目标实现。

    四、实施效果评估

    实施方式 优点 缺点 建议改进
    三轮竞聘 双向选择 落聘人员强制流动加剧校际差距 建立更加公平的流动机制
    强制轮换 统一管理 优秀教师流失 试点自愿与强制结合
    主动申请 鼓励流动 流向偏向优质学校 改善薄弱学校吸引力
    成绩淘汰 简便易行 可能加大学生负担 平衡成绩与学生负担
    竞聘演讲 全面评估 实际效果有限 增加教学能力和实践考核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2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