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梧州一中校园里红色历史的追寻
详细信息 | |
---|---|
校园位置 | 梧州一中校园内蝴蝶山 |
建筑特色 | 挂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大学梧州旧址”牌子的红色楼房 |
历史背景 | 见证了抗战烽火岁月 |
文物保护级别 | 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现用功能 | 梧州一中的教学办公楼 |
环境特征 | 阳光透过绿意葱茏的树木,投下斑驳光影;树叶随风沙沙作响,如书页翻动 |
详细
盛夏的梧州一中校园里,阳光穿过蝴蝶山上绿意葱茏的树木,在一幢挂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大学梧州旧址”牌子的红色楼房投下斑驳的光影。树叶随风沙沙作响,如同书页翻动的声音。见证了抗战烽火岁月的红色楼房——广西大学梧州旧址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是梧州一中的教学办公楼。
广西大学及附属中学抗日救亡历史
时间 | 事件 | 地点 | 关键人物/组织 | 意义 |
---|---|---|---|---|
1935年 | 梧州建立抗日救亡学生组织 | 梧州 | 学生组织 | 奠定抗日救亡基础 |
1936年上半年 |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成立读书会、研究会等组织 |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 新兴社会科学读书会、学术研究会、读报组等 | 探讨抗日救亡革命理论 |
1936年8月 | 筹办梧州生活文化合作社书店 | 梧州 | 莫西凡等共产党员 | 成为中共梧州地方组织活动阵地 |
1936年11月24日 | 组织学生街上抗日宣传和募捐 | 梧州 | 广西大学及附属中学学生 | 支援绥远抗战和上海纱厂工人大罢工 |
1938年下半年 | 日军飞机进犯梧州,广西大学及附属中学校舍被炸 | 梧州 | 日军 | 广西大学迁至桂林,附属中学改称梧州高中 |
1938年9月 | 梧州高中迁至藤县太平镇,建立中共梧州高中支部 | 藤县太平镇 | 黄廷机(支部书记) |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推动学生军发展 |
21世纪后 | 梧州高中从蝴蝶山搬迁至玫瑰湖畔 | 梧州 | 学校全体教职工 | 学校承担新时代教育发展使命 |
– | 梧州一中改扩建,红色楼房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梧州 | – | 见证抗战历史的红色楼房继续发挥作用 |
详细描述
广西大学于1928年在梧州创办,同时期建立附属中学。1935年北平(今北京)学生开展“一二·九”抗日救亡示威游行前后,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梧州已建立起各种抗日救亡学生组织。1936年下半年,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相继成立了新兴社会科学读书会、学术研究会、读报组等,研究和探讨抗日救亡的革命理论。与此同时,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今梧州一中)等学校的中共党员教师带领梧州青年、中小学教师和进步学生开展拉丁化新文学研究会、学习班及世界语学习班和读书会等抗日救亡民众活动,传播进步思想和文明。学校党组织通过读书会、研究会等,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团员及抗日救亡活动积极分子。
据《中国共产党梧州历史》(第一卷)记载,1936年8月,由广西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集资,共产党员莫西凡等出面,筹办了一所梧州生活文化合作社书店。中共梧州地方组织利用该书店开展读书会活动,从开办至1937年1月被当局查封期间,该书店实际上成为中共梧州地方组织传播革命理论和思想的阵地、联系青年学生的据点、领导抗日斗争的指挥部。
1936年11月24日,为支援绥远抗战、援助上海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广西大学及附属中学以同学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男生有的卖报、卖书,有的卖药、卖甘蔗,有的拉人力车、做苦力;女生有的卖花,有的到酒楼茶馆去唱抗日爱国歌曲,还有的利用口头、文字、漫画、化装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据广西革命纪念馆展陈资料显示,这段鲜活的历史,被当时的学生绘画成抗日漫画,得以形象地保存下来。
1938年下半年,日军飞机进犯梧州。广西大学及附属中学多处校舍被炸,蝴蝶山上那栋红色楼房也在战火之中岌岌可危。迫于形势,广西大学迁至桂林办学,同在蝴蝶山上的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改称梧州高中。1938年9月,梧州高中迁校至藤县太平镇,同时建立中共梧州高中支部,由黄廷机任支部书记,隶属苍梧县党组织领导。该支部以同乡会、学生会、班会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带领同学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当广西当局招收第三届学生军之时,梧州高中党支部接到中共广西省工委委员黄彰的通知,号召党员带头参加学生军,把学生军作为一支广西青年抗日先锋队,推动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梧州高中陆续在蝴蝶山上办学数十年。随着城市规划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着百年校史的梧州高中担负起新时代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使命,从蝴蝶山搬迁至玫瑰湖畔,学校全体教职工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水平接续奋斗。同样有着百年校史的梧州一中在蝴蝶山及周边范围进行改扩建,那栋见证了抗战烽火岁月、在硝烟中幸存下来的红色楼房——广西大学梧州旧址,成为校园里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学校老师的教学办公室沿用至今。每逢开学季,蝴蝶山上都会传来琅琅读书声,这是一代代梧州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的响亮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