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高校内迁情况表
迁移高校 |
迁移目的地 |
成立时间 |
主要组成院校 |
长沙临时大学 |
长沙 |
1938年2月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
西安临时大学 |
西安 |
1938年4月 |
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等 |
重要时间节点说明
卢沟桥事变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迫使华北地区高校紧急迁移。
北京大学响应
北大在北平危急之际,携师生南下参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西安迁校安排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在北平沦陷后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文化保存意义
高校内迁被视为保存中国学术命脉的关键举措,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安临时大学均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枢纽。
西北联大迁徙与发展
西北联大院校更名与分立
时间 |
院校名称 |
1938年 |
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1938年 |
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
1939年8月 |
西北联合大学分立为5所院校: |
|
西北工学院 |
|
西北农学院 |
|
西北大学 |
|
西北医学院 |
|
西北师范学院 |
西安临时大学筹备与迁徙
时间 |
事件 |
1937年9月2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 |
1937年11月15日 |
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课 |
1938年3月16日 |
师生2000余人告别西安,踏上南迁之旅 |
1938年3月17日 |
开始徒步翻越秦岭 |
1938年3月28日 |
抵达汉中 |
1938年 |
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
西北联大分立与校区分布

学院/院校 |
校址(城固、沔县、南郑) |
西北大学 |
城固 |
西北师院 |
城固 |
西北工学院 |
城固 |
私立博 käyị联合大学 |
博 grid空间 |
西北联大校园环境与生活
环境 |
描述 |
城固条件 |
小县,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现代文明星火。 |
住宿条件 |
几十人挤一间大屋,大炕式木床,部分住破庙。 |
衣食条件 |
蓝衣黑制服,每日白水青菜豆腐,鲜少牛肉泡馍。 |
精神食粮 |
图书馆空间狭小,藏书少,交通不便,报纸杂志滞销。 |
精神生活 |
晨跑、体操、唱歌、升旗典礼,白天学习,夜晚读书。 |
学生组织 |
经济学会、地理学会、外国语文学会、音乐会、漫画团等。 |
西北联大文艺创作与主题
文体 |
主题 |
诗歌 |
抗战暴行、同胞苦难、思乡之情、前方将士。 |
小说散文 |
战争、行旅、离别,山河破碎、亲人离散。 |
戏剧 |
传统旧剧与新式话剧,如《夜光杯》《雷雨》《原野》等。 |
旧体诗 |
抒发漂泊经历、忧时伤世,如罗章龙《秦麓草堂述怀》。 |
新诗 |
民族化探索,如唐祈“边塞十四行诗”。 |
西北联大戏剧活动与贡献
剧团 |
活动 |
西北联大剧团 |
演出传统旧剧与新式话剧。 |
新生剧团 |
演出《夜光杯》《雷雨》《雷雨》《原野》等,为伤兵难民募捐。 |
贡献 |
传播现代经典话剧,丰富当地民众精神生活,增强民族意识。 |
西北联大校歌与精神象征

校歌名称 |
起草人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歌》 |
黎锦熙(文理学院院长)、许寿裳(法商学院院长) |
歌词核心 |
文理、政法、师范、工业、医学院之渊源,述办学历史与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