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影暑期档研讨会举办情况
一、研讨会基本信息
项目 | |
---|---|
主办单位 | 北京市文联 |
承办单位 | 北京电影家协会 |
研讨会名称 | 2025年电影暑期档研讨会 |
会议时间 | 8月22日 |
会议地点 | 北京 |
会议主题 | 深入剖析电影暑期档现象 |
二、研讨会讨论
研讨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和研究:
暑期档电影市场现象与分析
序号 | 现象/观点 | 具体 |
---|---|---|
1 | 国产片主导市场 | 国产片票房前十占比70% |
2 | 导演+明星+大制作模式遇冷 | 电影表达与观众期待错位 |
3 | 类型影片票房地域差异化显著 | 不同类型影片票房表现的地域差异明显 |
4 | 非宏大叙事主流历史大片崛起 | 主流历史大片转向小切口叙事 |
5 | 动画电影成为黑马 | 国产二维动画迎来高光时刻 |
6 | IP衍生品受关注 | 电影产业链更加完善 |
7 | 为王趋势 | 高质量叙事+中华+情感共鸣,赢得口碑和票房 |
8 | 中国电影产能仍在 | 超2.6亿观影人次,观众到影院观影基本面仍在 |
9 | 供给侧美学质量改变 | 新主流大片转向小切口叙事,对民族价值观表达新方式,中国传统IP创新效果好 |
10 | 重视叙事和共情 | 好故事才能得到观众认可,共鸣更能吸引观众 |
11 | 宣发与营销策略 | 延续经典档期,拓展新档期,重视舆情与口碑,评论前置化解舆情 |
12 |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创新 | 继承传统美术片表达形式,融入现代电影镜头语言,贴近现实生活表达当代价值 |
13 | 动画片教育功能与故事表达 | 另辟蹊径讲好故事,引发共鸣和共情 |
14 | 视听冲击不再是首要需求 | 电影核心是讲好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
15 | 口碑营销重要性 | 观众更看重口碑,部分电影票房“逆跌” |
16 | 进口影片表现情况 | 数量占比37.3%,票房占比65.3%,场次占比53.8%,人次占比62.4% |
17 | 进口影片市场需求 | 市场更需要创新的故事 |
18 | 新媒体对电影的冲击 | 电影正经受互联网生态第二次冲击,暑期档成绩不易 |
19 | 暑期档特点 | 抗战主题影片成功,叙事品质升级,微观叙事获共鸣,社会情绪共鸣影片成功,二维动画崛起 |
20 |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产业发展 | 多行业跨领域协同发力,提升电影消费在文化消费环境中的声量 |
21 | 反法西斯题材电影 | 呼应国家宣传需求,挖掘更深化,减少暴力元素,展现普通人抗争 |
22 | 中国动画学派新力量 | 新媒体积累到电影转化成熟模式,艺术上成功改造传统神话 |
23 | 电影产业生态提升 | 制作提质,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有需求 |
24 | 产业拓展方向 | 文体商旅融合、城市更新等领域,借鉴国际经验保持产业平稳发展 |
25 |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 从最强春节档到火热暑期档,走向“节节高”,符合审美新需求、叙事新视角、市场鲜活力、技术新动能、国家新名篇的五个新特点 |
详细分析
一、市场现象与产能分析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铭指出,今年暑期档国产片全面主导市场,票房前十占比达到70%。同时,“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阵容模式遇冷,体现了电影表达与观众期待的错位。不同类型影片票房表现的地域差异显著,非宏大叙事的主流历史大片正在崛起。动画电影成为暑期档黑马,国产二维动画迎来高光时刻,IP衍生品备受关注,电影产业链更加完善。方铭认为,市场正在回归以为王的趋势,高质量叙事、中华与情感共鸣更能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指出,中国电影的产能还在,观众到影院观影的基本面仍在。供给侧的美学质量正在发生改变:新主流大片仍在延续,但表现手法从宏大叙事转向小切口叙事;电影对民族价值观有了新的表达,能够引发普通民众的共情;电影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IP,好的创新能够获得好的效果。他指出,要深耕叙事、共情当下,只有好故事才能得到观众认可,能够引起共鸣的更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在宣发与营销方面,要坚持延续与创新,在拓展新档期的同时,持续打造经典档期;要重视舆情与口碑,负面舆情对电影市场伤害极大,要妥善处理应对。而评论前置,应是化解舆情的有效手段。
二、动画电影与产业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分析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创新突破之路。该影片既继承了传统美术片的表达形式与艺术感染力,又融入了现代电影丰富的镜头语言,虽然用传统神话的构架叙事,但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表达了当代价值理念。他认为,动画片教育功能一直都存在,但只有另辟蹊径讲好故事才能引发共鸣和共情。他希望既有导演个性追求,又能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动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经理章慧霞指出,视听冲击已经不是当下观众观影的首要需求,电影要获得观众认可,核心还是要讲好故事。电影要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重要特质之一是“与我有关”,要引发观众在情感与情绪层次的共鸣,让观众真切地相信电影故事的发生。她提示,要注重电影的口碑营销。暑期档部分电影票房出现“逆跌”现象,原因是如今观众观影更加理性,更加看重电影的实际口碑。
三、进口影片与市场互补
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进口电影发行分公司经理王佳分析了暑期档进口影片的表现情况。“暑期档进口影片数量占全年进口片数量比例为37.3%的情况下,产出了65.3%的票房成绩,而场次占比为53.8%的情况下,人次占比也达到了62.4%。”她指出,进口影片作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有益补充,今年以来在引进数量与类型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同时,暑期档对于进口片的市场重要性及票房比重十分明显。她认为,对于进口片而言,相对于IP续作,市场更需要创新的故事。
四、新媒体与技术挑战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短视频消费形态的生成,让电影正经受互联网生态的第二次冲击,所以暑期档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今年暑期档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战主题”影片获得显著成功,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行业以集群作品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市场激烈的竞争,让中国电影的叙事品质升级;三是微观叙事的电影叙事获得大众共鸣;四是切中社会情绪的影片与时代共鸣而获得成功;五是二维动画加入了新“中国动画学派”崛起的阵营。暑期档取得的成绩是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的投射,是新媒体环境下多行业跨领域协同发力的结果。他指出,要理性面对新文化消费形态形成的长期挑战,要坚持叙事为王,为王,也要不断提升电影消费在文化消费环境中的声量。
五、博物馆与产业拓展
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刘军提出“4+1”的核心观点:一是今年反法西斯题材电影呼应了国家宣传需求,但在挖掘上应更加深化,减少对暴力元素的侧重,更多展现普通人的抗争;二是暑期档动画体现了“中国动画学派新力量”的活力,形成了从新媒体积累到电影转化的成熟模式,且在艺术上对传统神话进行了成功改造;三是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制作质量整体达标,背后是电影产业生态的提升,可概括为“制作提质”;四是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仍有需求。一个额外思考在于,电影产业需突破票房局限向文体商旅融合、城市更新等领域拓展,借鉴国际经验保持产业平稳发展。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从最强春节档,到火热暑期档,中国电影正在从“开门红”努力走向“节节高”。电影暑期档的优秀表现再次印证了《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总结的中国电影审美新需求、叙事新视角、市场鲜活力、技术新动能、国家新名篇的五个新特点。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正值电影“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节点,旨在凝聚前沿智慧,总结优秀经验做法,进一步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