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上好学校!东河区体育改革出新招,运动变“必修课”,孩子成长加速!

东河区校园运动场景:日常化的活力展示

一、东河区校园运动现状

学校名称 活动形式 参与人员 地点
牛桥街小学 跳绳、跑步 一年级学生及老师 操场
东一路小学 跳绳竞技 师生同场竞技 跳绳赛场
包二中有 篮球、武术特色课程 学生根据喜好选择 操场

二、运动场景特征

特征 描述
时间规律 清晨校园即开始
活动类型 跳绳、跑步、篮球、武术等多种形式
参与范围 不同年级学生、教师普遍参与
教学方式 特色课程与常规运动结合,“走班制”改革推动

东河区体育教育改革成果概述

方面 具体措施 成果
政策指导 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引 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促进作用
运动承诺 日在校运动时间不少于145分钟 学生运动习惯明显改善
课间模式改革 推行“上下午各30分钟阳光大课间+一刻钟弹性课间”,告别“课间圈养”模式 学生课间活动积极性提高
课程整合 公园路小学、金龙王庙小学整合体育课、早锻炼、大小课间、课后服务时间 课程表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体育校本课 包二中、包四十中等学校周四下午集中开设两节体育选项校本课 学生可自由选择运动项目
特色课程推广 工业路第一小学倡导“离开板凳、走出教室、跑向操场” 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习惯
运动项目多样化 推广武术、轮滑、飞盘等传统项目,滑冰、蒙古舞、街舞等特色课程 校园运动项目丰富化
竞赛体系 建立“班级周周赛、学区月月赛、区级学期赛、市级年度赛”四级竞赛体系 年均组织赛事逾200场次,学生参与度提高
空间解决方案 高标准改造学校操场,盘活闲置教室,利用校园边角打造“微运动场” 解决校园空间不足问题
资源合作 与周边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发展中心及社会体育馆对接,签订“场馆共享协议” 推动社会资源向学校开放
师资建设 引进专业体育教师和退役运动员,组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实施“每日教研”机制 师资力量显著提升
改革成效 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48.3%、合格率94.5%,近视新发率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成绩领跑全市
体育中考表现 2025年体育中考专项测试全区平均分达到19分,满分率超60% 体育中考成绩全市领先
竞技体育成绩 包一中女排、包二十四中田径队、牛桥街小学排球等取得优异成绩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
心理健康改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数提升15%,心理危机数量下降43% 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育人价值 “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理念得到实践 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
改革初心 “让每个孩子在运动中找到快乐,让健康成为终身财富” 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概述

东河区自2025年以来,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导,将体育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施策,使“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学生日常。东河区承诺学生每天在校运动时间不少于145分钟,并率先在全市推行“上下午各30分钟阳光大课间+一刻钟弹性课间”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间圈养”现象。

  • *具体措施及成效:**
  • 课程整合与校本课开设:公园路小学、金龙王庙小学综合体育课、早锻炼、大小课间及课后服务时间,公开课程表;包二中、包四十中等学校周四下午开设体育选项校本课,学生可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工业路第一小学推广“离开板凳、走出教室、跑向操场”理念。
  • 运动项目多样化:武术、轮滑、飞盘等新兴项目引入大课间,康复路小学、实验小学南海分校结合地域特色开设滑冰、蒙古舞、街舞等课程;31个涵盖足球、排球、田径等优势项目及武术、跳绳、棒垒球等精品项目的“大课间”,93支校队、126个特色社团,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格局。
  • 竞赛体系完善:“班级周周赛、学区月月赛、区级学期赛、市级年度赛”四级竞赛体系,年均组织赛事逾200场次,确保每个孩子找到展示自我舞台。
  • 解决空间与师资瓶颈:高标准改造操场,盘活闲置教室,利用校园边角打造“微运动场”;引进专业体育教师和退役运动员,实施“每日教研”机制。
  • 改革成效显著: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48.3%、合格率94.5%,近视新发率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2025年体育中考专项测试全区平均分达到19分,满分率超60%;竞技赛场上包一中女排、包二十四中田径队等取得佳绩。
  • 心理健康改善:近三年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数提升15%,心理危机数量下降43%,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目标。
  • 东河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在体育教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更在学生全面发展上展现了深远影响,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在运动中找到快乐,让健康成为终身财富”的改革初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4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