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国漫《浪浪山小妖怪》凭借极致打工梗引爆网络,原来大家的心灵并不需要特效大片。

暑期档动画片《浪浪山小妖怪》票房口碑双丰收

输出

详细

暑期档电影市场依旧火热,《南京照相馆》凭借其独特的题材和情感表达,成功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并在16天内荣登票房冠军宝座。正当业界以为这一成绩已近封神时,一部名为《浪浪山小妖怪》的二维动画电影异军突起,成为新的黑马。
《浪浪山小妖怪》是一部从之前的短片扩充成长片的作品,其独特的动画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使得它在短短几天内便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上映9天,该片成功突破5亿票房大关,随后更是顺利越过6亿,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除了票房的火爆,口碑方面,《浪浪山小妖怪》同样取得了极高的评价。观众们对于这部动画电影的赞扬声中,凸显了国产动画在创意和制作上的不断进步。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为国产动画赢得了更多赞誉,也让市场看到了国产动画的未来潜力。

《浪浪山》票房创新高、职场隐喻引共鸣、国漫崛起现象

详细描述
票房破纪录 成功突破《大鱼海棠》5.73亿的票房纪录,登顶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表现。
职场隐喻 隐喻职场社会,如KPI、甲乙方关系、权力中心等,引发打工人的共鸣。
家庭温情 复刻家庭温情,如小野猪与母亲的互动,展现现代家庭的情感。
英雄主义 最终落脚到个体命运与英雄主义,表达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观影热潮 一上映便制造了观影热潮,票房节节攀升,引发动漫热潮。
文化传承创新 重新演绎经典故事,赋予新时代性,如《哪吒》、《黑神话:悟空》等。
拒绝正面形象 小妖怪形象赢得孩子们的肯定,职场隐喻则吸引成年人。
安全牌作用 借用传统IP,如《西游记》等,从过审、流量和商业方面考虑相对可控。
局限性 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需注意避免过度借势经典,保持创作自由。
票房成功原因 结合职场隐喻、家庭温情和流行笑梗,引发多层次共鸣。

详细描述

《浪浪山》的成绩一举突破了当年《大鱼海棠》5.73亿的票房纪录,成功登顶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的票房表现。隐喻职场社会,复刻家庭温情,最后落脚到个体命运与英雄主义,自然收获一票中年打工人的共情,也以萌态形象和流行笑梗获得了孩子们的肯定。所以一上映便制造了小小的观影热潮,票房也节节攀升,同时这也是继《哪吒2》之后再次掀起的动漫热潮,让人感觉国漫正行走在崛起之路上。
职场隐喻引共鸣:这部动画长片源自于2023年上线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其中22分钟的《小妖怪的夏天》获得了热烈反响。故事讲述一位在浪浪山“上班”的小萌新,一个小野猪妖怪,参与到大王洞“捉拿唐僧”计划中,完成各种KPI,对现代职场做出了各种精妙有趣的隐喻暗讽。一如动画版的《年会不能停!》,引发万千打工人的含泪共鸣。片中妖怪们对“编制”的执念,不断接近权力中心,努力刷锅却被迫背锅,成为甲方要求画师不停改稿,以及神仙赐予黄眉怪宝物,吃唐僧肉也要分等级,这都是现代职场的精妙隐喻。
职场隐喻之外,则是家中母亲的事业期待、暖心嘱托,成为荒谬职场的情感注脚,心存良善的小野猪试图提醒唐僧四人,结果被孙悟空一棍打晕,也暗合了“Nobody”的英文片名。长片《浪浪山小妖怪》围绕着这样的情感内核,添加了小野猪与蛤蟆、黄鼠狼、猩猩四位小妖怪模仿取经的冒险行程。因为用猪毛刷锅,结果不慎刷掉了锅上的文字,小野猪连带着小蛤蟆一起被解聘,丢掉了编制;猪妖突发奇想,要模仿唐僧师徒,联合起话痨黄鼠狼精、社恐猩猩,组成取经团队(山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双狗洞(对应金角银角大王),铲除了白毛鼠(对应无底洞老鼠精),最终战胜小雷音寺的黄眉怪,齐心协力救护百姓,丢掉了法力回归畜生道,却也留下了传扬后世的美名。
最终落脚到做自己人生的主角,社会职场的nobody,个体生命的大英雄,这也是通透认知的大境界。主题层层深入,特别是经历世事的大人们,更懂得那份过尽千帆的沧桑与淡然。
热闹之下藏隐忧:但在热闹之下,不免心生隐忧,这种抓着经典IP蹭流量薅羊毛的创作,短时间可以获得票房收益,究竟还可以持续多久?中国电影的出路就全靠改编和戏仿《西游记》吗?在观影过程中,内心也五味杂陈。从《哪吒2》、《黑神话:悟空》,到今年的《聊斋:兰若寺》和这部《浪浪山小妖怪》,口碑、票房双双飘红,看起来似乎欣欣向荣,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展现。但细究起来,这些文化作品一直围绕着久远传说和传统小说,似乎总离不开一个大家熟知的老故事,然后来做些解构与延展。说好听点叫“弘扬传统”、“取材经典”,不那么正面的话,也许叫蹭故事流量,懒于创新。
喜的一面:这些优秀经典重新回到大众的眼中,被年轻的创作者赋予更新的时代性。比如《哪吒》系列延伸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黑神话:悟空》构建出的恢弘世界观,以及这部《浪浪山》里面的职场隐喻、教育热点和流行笑梗,都算是某种创新吧。《浪浪山》里面,四位小妖怪就是底层小人物,英文片名“nobody”,在体制内茫然无措,在体制外也拼杀得遍体鳞伤,创业途中被迫山寨,结果还是被强大的资本碾压。看懂的都是成年人,这层有关社会现实的残酷隐喻,也是引发共鸣的核心要素。另外野猪回到家,母亲强迫喝水进食,一家人其乐融融,也都是现代家庭的生动折射。导演最后为故事强行添加了正能量的浩然收尾,也是暗合了《哪吒》系列中的个体价值及英雄主义,这当然值得激动,不过多次之后大概也会失效吧?
借用传统IP,这无可厚非,《西游记》《三国》《封神榜》确实也有一大把羊毛拿给创作者们薅。而且这种借用传统故事的方式,从过审、流量和商业方面的考量,都是相对可控的安全牌。一是经典故事耳熟能详,可以迅速代入角色及情节,四个人一凑,马上取经小队既视感就出来了;齐天大圣一喊,那份炽烈勇猛的力量感便倾泻而出;守住大单位,还是小分队创业,神仙的法物,最后的哼哼,都是秒懂的细节。而且这些故事早就经过千锤百炼,基本不会有过审的问题,只要最后添加些程式化的个体觉醒和英雄主义,基本无从挑刺。但是久而久之,大概率观众也会厌倦这些形象吧。比如我在看《浪浪山》的过程中,那份隐喻和暗讽,就怎么也无法同《年会不能停!》相比较,而且中间某些刻意联动西游记的细节,也让人有出戏之感,好好讲一个新的故事吧,何必要在这里强蹭呢?
所以啊,有部分作品借用传统IP取得成功,这是值得欣喜的好事;但是最好不要跟风,渐成滥觞,那就失去创作的丰富性和自由感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0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