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新学习方式:人文教育新纪元

数智无心,古典“用芯”AI发展与人文教育演讲信息

演讲主题分析

项目
演讲主题 数智无心,古典“用芯”AI发展与人文教育
演讲人 张宝明
演讲地点 河南大学
演讲时间 2025年6月
核心议题 AI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人文教育的影响,探讨“数智赋能”与“人文之心”的关系

讲座核心

一、AI技术发展与影响

  • AI技术趋势:从ChatGPT到DeepSeek,AI技术的快速发展
  • 对所有领域的影响:不仅限于科技,更广泛渗透到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
  • 对人文教育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需要适应AI时代的变革
  • 二、数智赋能与人文之心的关系

  • 数智赋能:探讨AI如何为人文教育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
  • 人文之心:强调在AI技术加持下,保持人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 二者关系:如何在技术进步中保持人文教育的本质,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平衡
  • 三、人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 技术融合:AI技术如何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创新
  • 教育模式改革:AI时代下人文教育的变革方向
  • 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新时代下培养既懂技术又具人文素养的人才
  • 通过以上,本次讲座旨在深入探讨AI技术在人文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以及如何在数智赋能的同时,坚守人文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人文教育的“道器”之辩:从“科学”和“人文”谱系看

    核心

    阶段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著作
    古希腊哲学时期 德谟克利特提出“两种知识”的区分 《西方科学的起源》
    古典中国时期 对“混沌”“浑沌”属性的认知 《幼学琼林》《西游记》
    西方科学发展 维柯主张自然与人文的“分庭” 《新科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 王韬、康有为、严复等提出“道器”关系
    古典学时期 苏格拉底、孔子强调知识与道德教育统一 《柏拉图对话录》《论语》
    AI时代 加林强调“人的尺度”的重要性 《意大利人文主义》
    数智赋能时期 人文教育如何在工具泛化中实现冷静与突围 《哲学起步》

    详细

    一、西方古代对知识混沌的认知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描述其所感受到的“两种知识”:一种是真正的知识,另一种是模糊不清的知识。在西方科学起源的著作中,德谟克利特的这一观点被提及,反映了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的对知识模糊性与清晰性的认知差异。

    二、中国古典中对混沌的感知

    中国古典文化中,对知识的混沌属性也有深刻的描述。例如,《幼学琼林》中有“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记载,而《西游记》开篇也描述了“混沌未分天地乱”的景象。这些描述与庄子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隐喻相呼应,体现了中西学者对知识混沌状态的共通认知。

    三、科学与人文的紧张关系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知识进化与学科结构整合都离不开科技的突飞猛进。科技的发展既赋予人类强大的能量,也冲击人文领域。维柯主张将自然与人文分庭,体现了对两者关系的某种紧张感。

    四、“道器”关系的讨论

    在西方哲学和古典中国思想中,“道器”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例如,《论语》中有“君子不器”的名言,《庄子》中提出“道不可言”的观点。清末思想家王韬强调中国以“道胜”,而西方以“器胜”。这一讨论在康有为的著作中进一步深化,他认为“道尊于器”,但也承认“器亦是以变道”。

    五、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文与科学的紧张关系延续到人文与“人智”的关系上。意大利学者加林强调“人的尺度”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不能将科学与人文关系简单理解为对立。在AI时代,人文教育如何在工具泛化中保持冷静与突围,成为重要议题。

    六、古典学的价值

    古典学作为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学科,对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了源流关系的重要性。维柯曾主张用古典学的“古老智慧”化解科技包围的紧张,强调审慎、节制和刚毅的品质。

    七、数智赋能与人文教育

    图片[1]-AI革新学习方式:人文教育新纪元-开学吧数智时代,人文教育需要在“芯片”与“心灵”之间找到平衡。古典学深处的“真”“善”“美”底蕴为这一致思方式提供资源。张宝明教授强调,数智无常“芯”,以人文为恒“心”,人文教育在数智赋能下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从西方古希腊到中国古典,再到数智时代,人文教育始终面临着如何平衡“道”与“器”的关系的挑战。在AI时代,人文教育需要在工具泛化中保持冷静与突围,古典学的智慧将为这一过程提供重要的启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1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