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客营哈尔滨落子,点亮北方科技之光,智慧星河从此扩疆!

八月的冰城星空中闪耀着”AI+科普”的璀璨星光

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未来之翼——AI创客营”

项目细节 具体
活动主办方 中国科学技术馆
活动支持方 百度战略支持
活动协办方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活动名称 未来之翼——AI创客营
活动收官地点 哈尔滨
活动收官日期 8月15日
活动启动顺序 南昌首站启幕、武汉接力探索、深圳蓄势深耕、厦门扬帆续章

八月的冰城星空中闪耀着”AI+科普”的璀璨星光

8月1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百度战略支持、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协办的“未来之翼——AI创客营”收官之站,在哈尔滨圆满落下帷幕。自南昌首站启幕、武汉接力探索、深圳蓄势深耕、厦门扬帆续章、最后在哈尔滨璀璨收官。

五天AI科普智能体实践成果

学员姓名 单位 智能体名称 核心创意点 目标受众 创意实现方式 对AI+科普的理解
鹤丹丹 扎龙湿地科普智能体 鹤丹丹 让孩子理解湿地保护意义 儿童 扑棱翅膀的丹顶鹤形象+环境科普知识 AI助力老师备课,让学习变得有趣
王江波 机械心·冰城情 老工业文化遗产传播智能体 唤醒哈尔滨工业记忆 各年龄段观众 专门知识库+互动式展示 AI是超级放大镜,能精准戳中好奇点
黄吉扬 采集月壤任务 月壤采集智能体 将月壤采集科学化儿童化 儿童 “挖月球大宝石”等童趣化命名和互动设计 AI是时代工具包,提升科研技术效率
宋雯丽 松果的森林奇遇 松果的森林奇遇 将生态知识故事化、儿童化 儿童 儿童化视角叙事+植物识别小工具 AI智能客服提升科技馆服务效率

完整

一、活动概述

在为期五天的科技互动活动中,来自黑龙江省内各级机构的学员们在”未来之翼—AI创客营”中完成了一次从创意到实际应用的AI科普探索。通过绘画草图、编程调试到最终交付可交互的AI科普智能体,参与者们深度体验了AI+科普的创新实践。

1. 创意落地全过程

活动实现了三个维度的完整探索:

  • 从概念设计到人工智能模型构建的转化
  • 交互界面的精巧打磨
  • 功能化科普的开发
  • 通过技术难点攻关与实践突破,学员们完成以下代表性智能体:

  • 鹤丹丹——扎龙湿地科普智能体
  • 机械心·冰城情——工业遗产传播者
  • 采集月壤任务模拟器
  • 松果的森林奇遇
  • 二、代表性项目详解

    鹤丹丹——扎龙湿地科普智能体

  • 创作者:史铁君(富裕县富裕牧场学校)
  • 核心创意:以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丹顶鹤形象向儿童传递生态知识
  • 创新点
  • 将课堂知识转化为AI互动工具
  • 突出地域特性(农村学校儿童针对性设计)
  • AI+课堂教学模式示范
  • 机械心·冰城情

  • 创作者:王江波(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 核心创意:工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现
  • 创新点
  • 构建《三大动力》专业知识库
  • 适应不同年龄段的知识转译技术
  • 赋予工业展示温度与情感价值
  • 采集月壤任务

  • 创作者:黄吉扬(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三学生)
  • 核心创意:将太空科技儿童化表达
  • 创新点
  • “挖月球大宝石”趣味命名法
  • 动态视觉概念抽象化处理
  • 交互设计满足儿童认知特点
  • 松果的森林奇遇

  • 创作者:宋雯丽(伊春市科技馆)
  • 核心创意:森林生态系统科普故事化
  • 创新点
  • AR植物识别功能嵌入
  • 儿童视角叙事设计
  • 技术效率提升(智能客服雏形)
  • 三、技术普惠实践案例

    鹤丹丹的特别意义

    史铁君提到农村地区的技术普惠需求:”智能体里的丹顶鹤把环保种子种进每个孩子心里”,这类在地化开发典型呈现三重价值:

  • 科普的有效性传播
  • 人工智能的普及化应用
  • 地域特色知识的数字化保存
  • 工业文化的技术活化

    王江波开发的智能体体现AI的深层应用潜力:”比起单向输出,能通过历史文物碎片构建认知图谱的AI才是真正的超级放大镜”。
    黄吉扬开发的航天科普案例展示:”技术作为工具包,能让科研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这正是AI赋能当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四、调研分析

    龙江AI科普呈现三大特点

  • 地域特色鲜明(工业/生态/冰雪资源)
  • 跨年龄段设计(兼顾儿童与专业观众)
  • 技术民主化实践(主体为基层教育工作者)
  •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自然语言处理在科普问答中的应用
  • 动态知识图谱构建技术
  • 低代码开发平台对科普的友好性改造
  • 五、未来展望

    活动总结强调三大趋势:

  • AI成为知识传播的终极形态
  • 科技人文融合的效能最大化
  • 普惠技术推动社会民主改革
  • 最终实现科普工作可视化呈现:

  • 传统形式+AI创客式传播的结合
  • 时空维度的扩展(线上+线下互动)
  • 文化传承的技术创新实践
  • 科技传播的深层愿景成为共识:”当AI触达每个普通人时,科学不再成为高岭之花,而是一盏盏能被打开的’生活宝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6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