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定制你专属的审美标尺。

人机协同生成期末考试成绩的焦虑与竞争

输出

详细

小李在7月初向各位老师发了邮件,询问期末考试成绩的发布时间。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学们也在明里暗里地打听成绩。小李对自己的其中一门专业课成绩感到特别担忧,因为她只按照老师布置的基本要求上交了2000字的小论文作业。后来她才知道,实际上有些同学完成了4000字的小论文,而她的室友为了冲击保研,甚至完成了6000字的小论文,并且还申请了暑假提前进入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实验。这种竞争态势让小李感到压力倍增。

大学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策略

方面 具体
高中与大学的差异 高中评价标准单一(做对题目得分);大学评价多元(作业、论文等非单一考试)
学生应对行为 抢宽松选修课、增加作业字数、与老师“套磁”
社会比较理论 通过与他人比较获得自我认知;名校获奖者、创业成功者成为比较对象
不确定性规避 人类天生厌恶不确定性,寻求规则和可预测结果,否则产生焦虑
规避焦虑的努力 不断努力缓解对评价标准和竞争位次的不确定性
恶性循环 为规避不确定性过度努力反而加剧焦虑
应对方法一 建立个人评价标准(如掌握专业知识、目标就业实践)
应对方法二 合理看待他人成功(参考学习,无需焦虑比较)
应对方法三 与不确定性共处,接纳其作为生活一部分(非所有未知等于生存威胁)

文章

大学阶段的变化给同学们带来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单一。由于信息模糊,学生们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人产生焦虑,进而采取各种行动来缓解,如抢夺宽松课程、增加作业字数和寻求与老师的良好关系。然而,社交媒体将许多优秀个体的成功案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加剧了比较和焦虑。心理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理论指出,人类倾向于寻求确定性,否则会感到不适。
为规避不确定性的焦虑,学生们会无目的地努力,但这反而会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应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例如专注于专业知识或目标领域的实践。其次,合理看待他人成功,将其作为学习对象而非焦虑来源。最后,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接纳它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减少过度努力和焦虑,享受多彩的人生航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