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四朵“小梅花”竞芬芳,中国少儿戏曲新星耀舞台!

详细信息
活动主办方 中国戏剧家协会
活动名称 2025年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
获奖地区 泉州市
获奖数量 4朵“小梅花”
活动创办时间 1997年
活动性质 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

活动背景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自1997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少儿戏曲艺术的发展,为全国各地的戏曲小艺苗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项活动不仅对参与者的戏曲技艺进行评选,更是对少儿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每年,经过层层选拔的戏曲小梅花们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芒,展现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高甲戏《笋江波·公子游》获个人业余组“小梅花”称号

学校 获奖项目 奖项 备注
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高甲戏《笋江波·公子游》 个人业余组“小梅花”称号 传统经典折子戏

《天蓬智请孙大圣》提线木偶戏荣获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称号

学校 获奖项目 奖项 备注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提线木偶戏《天蓬智请孙大圣》 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称号 原创提线木偶戏

梨园戏《玉真行·夫为功名》荣获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称号

学校 获奖项目 奖项 备注
鲤城区实验小学 梨园戏《玉真行·夫为功名》 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称号 源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经典剧目

高甲戏《笋江波》荣获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称号

学校 获奖项目 奖项 备注
泉州市新隅小学 高甲戏《笋江波》 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称号 讲述知府之子吴世荣欲强占渔女春姑的故事

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选送的高甲戏《笋江波·公子游》深耕戏曲传承育新苗

  • 高甲戏《笋江波·公子游》为传统经典折子戏,全剧时长7分多钟。
  • 表演者陈宜楠以飘逸潇洒又憨态可掬的独特表演风格,将角色塑造为“在百花园中翩翩起舞、采集花粉的花花蝴蝶”。
  • 作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校,该校将少儿戏曲与中华灯谜融入美育体系。
  • 开设灯谜课程,组建戏曲社团,邀非遗传承人授课,从唱腔身段到剧目排演层层精进。
  • 借校园艺术节、非遗展演搭建平台,让传统艺术渗透课堂。
  • 断获“小梅花”,正是美育浸润童心、守护多元非遗的见证。
  •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原创提线木偶戏《天蓬智请孙大圣》

  • 节目取材于《西游记》,以天蓬元帅智请齐天大圣为主线。
  • 巧妙融入闽南压脚鼓、打击乐等元素。
  • 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现了娴熟的提线操控技巧,赋予木偶鲜活生命与丰沛情感。
  • 多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形成“一戏(梨园戏)一偶(木偶戏)两工艺(金苍绣、花灯)”特色传承框架。
  • 构建起传统戏曲、指尖技艺、声腔艺术相融合的立体化传承体系。
  • 鲤城区实验小学的梨园戏《玉真行·夫为功名》精准演绎梨园古韵

  • 源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经典剧目《高文举》中的名段《玉真行》。
  • 学生们以纯正唱腔、细腻身段传神演绎。
  • 水袖轻扬时尽显古韵,生动诠释了“一句曲、一步科”的严谨表演范式。
  • 该校长期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 近年来,积极引入金苍绣、木偶戏、梨园戏等非遗项目。
  • 聘请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老师驻校指导,构建了从兴趣启蒙、技能训练到舞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 泉州市新隅小学高甲戏《笋江波》塑造高甲美育生态

  • 讲述知府之子吴世荣欲强占渔女春姑,反被母女巧计制服的故事。
  • 舞蹈性强,融合公子丑、家丁丑、小旦、老旦等行当。
  • 表演生动诙谐、特色鲜明,以少年视角为传统剧目注入青春活力。
  • 长期以来,学校着力构建“传统艺术活态传承体系”。
  • 依托“小隅苗”高甲戏社团,深耕戏曲教育,打造“课程浸润—社团深耕—赛事淬炼”的美育生态链。
  •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推动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8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