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区“助学行动”,点燃希望之光

菏泽市牡丹区助学贷款办理及政策宣讲

一、主要活动概述

近期,在菏泽市牡丹区,大学生志愿者李雅姝积极参与助学贷款办理现场工作,协助学生理解并完成相关流程。此活动体现了当地强化资助育人的举措。

二、活动及流程

以下总结了志愿者在助学贷款办理现场的主要工作及相关流程:

主要工作 详细说明
递交回执单 志愿者指导学生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回执单提交给高校。
办理个人银行卡 志愿者协助学生办理个人银行卡,以满足助学贷款的相关要求。
政策讲解 志愿者向学生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贷款的各项流程。
经验分享 志愿者李雅姝作为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受益者,分享个人经历,鼓励其他同学利用好相关政策。

三、活动意义

李雅姝表示:“我是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受益者,我想为需要帮助的同学贡献绵薄之力。”此活动不仅为需要资助的学生提供了实际的指导和帮助,还通过志愿者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学生了解并利用相关政策,体现了菏泽市牡丹区在资助育人方面的积极努力。

牡丹区资助育人体系及成效

输出

项目
资助目标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资助体系 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育人体系
资助政策 分级分类资助框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数据平台 整合学籍、残疾、建档立卡等数据信息
评审标准 明确评审标准、流程,严格资格审核
资助资金发放 学生银行卡发放模式,确保资金直达学生家庭
资助成效 资助各学段学生14754名,资助资金1151.53万元
育人活动 “爱心传递”系列育人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短视频征集
心理健康教育 “困难学子大家访”活动,关注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参与 爱心人士、企业、慈善组织加入助学矩阵
社会案例 政协委员丁延宝设立奖学金,本土企业捐赠,区慈善总会救助
未来方向 深化资助育人内涵,探索闭环模式

牡丹区近年来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的资助育人体系,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体系,实现了经济帮扶与精神激励的深度融合,为困难学子搭建了求学的“保护伞”。该区始终将学生资助作为教育公平的“底线工程”,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实现资助全覆盖。
牡丹区教体局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部门,通过数字平台整合汇聚数据信息,打通学籍、残疾、建档立卡等数据壁垒,动态识别困难学生,并制定了《学生资助评审办法》,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分级分类资助框架,明确了评审标准、流程,严格资格审核,确保“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同时,实施学生银行卡发放模式,确保资助资金直达学生家庭。据统计,截至目前,共资助各学段学生14754名,资助资金1151.53万元。
“每个姓名都承担着一个家庭的期盼,我们不允许出半点差错,要确保每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牡丹区教体局学生管理资助中心负责人赵树新表示。“资助不仅仅是经济帮扶,更是育人契机,我们要让受助学子在感恩中成长。”
为培育受助学生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牡丹区开展了“爱心传递”系列育人活动,连续多年举办以“感恩、励志、助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以亲身经历讲述资助政策带来的改变;举行资助育人征文比赛和短视频征集活动,汇编《助学筑梦》感恩作文集,记录学子心声,13篇师生资助征文和2个短视频获得市级奖励。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回到母校任教,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和社会。”获得国家助学金的牡丹区李村中学学生郝子墨在考入高中后回到母校进行励志演讲时说。
牡丹区不断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困难学子大家访”活动,300余名教师深入全区1200余个困难家庭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家访,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指导,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举办诚信教育讲座等,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牡丹区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爱心人士、企业、慈善组织纷纷加入助学矩阵,形成“众擎易举”的生动局面。政协委员丁延宝在其母校牡丹区李村中学设立“丁延宝励志奖学金”,累计捐资20余万元,资助40余名困难学生,被评为“山东好人”;牡丹区都司镇12家本土企业连续4年捐赠超6万元,用于帮扶困难学生家庭;区慈善总会教育分会开展“爱心温暖上学路”活动,为偏远小学送去衣物、学习用品,让家庭困难学子温暖求学,共救助特困学生190人,发放救助资金5.7万元。
“每份资助都是点燃希望的火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资助育人内涵,探索‘经济帮扶—精神激励—能力培养—回馈社会’的闭环模式,让受助学子在爱与希望的传递中,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牡丹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训才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61 分享